如今,智能手表不僅是看時間的工具,還能監測健康、接收信息,這全都依賴于內部的傳感器和電池。這些元器件的制造和安裝,決定了智能手表的功能和續航表現。如今,智能手表不僅是看時間的工具,還能監測健康、接收信息,這全都依賴于內部的傳感器和電池。這些元器件的制造和安裝,決定了智能手表的功能和續航表現。
智能手表里常
智能手表里常見的傳感器有加速度計、陀螺儀和心率傳感器。加速度計和陀螺儀的制造,通常基于微機電系統(MEMS)技術。在制造時,先在硅片上通過光刻、蝕刻等工藝,加工出微小的機械結構,這些結構就像一個個微型的 蹺蹺板,能感應到手表的運動和角度變化,并轉化為電信號。之后,再把這些機械結構與電路集成在一起,經過封裝,就制成了可以感知運動狀態的加速度計和陀螺儀。心率傳感器制造則復雜一些,它一般采用光電透射測量法,制造時要把發光二極管、光電接收器和相應的電路集成在一塊小芯片上。發光二極管發出光線照射皮膚,血液吸收光線后,光電接收器接收反射回來的光,并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,以此計算出心率。制造完成后,還要對這些傳感器進行校準和測試,保證數據準確。
智能手表的電池一般是小型的鋰離子電池。制造時,先制作電池的正極、負極和隔膜。正極材料常用鋰鈷氧化物等,負極則多用石墨,將這些材料分別涂覆在金屬箔上,制成正極片和負極片。隔膜是一種多孔的高分子材料,夾在正負極之間,防止正負極直接接觸短路,同時讓鋰離子可以通過。為了縮小體積,智能手表電池的制造工藝要求非常高,要在有限的空間里實現盡可能大的容量。
安裝到智能手表里時,先把各種傳感器焊接到電路板上,由于智能手表空間狹小,元器件又小,安裝時要用高精度的設備,保證傳感器位置準確,線路連接牢固。電池則通過雙面膠或者卡扣固定在手表內部合適的位置,既要保證電池固定穩妥,又不能影響其他元器件。安裝好傳感器、電池和其他元器件后,還要連接好顯示屏、藍牙模塊等,再進行整體調試,測試傳感器數據是否準確、電池續航是否達標。只有這些元器件制造精良、安裝到位,智能手表才能準確監測健康數據、長時間陪伴我們。